• 397863874/2018-12280
  • 荥阳市人民政府
  • 通知
  • 2018-05-10
  • 2018-05-10
  • 通知
  • 荥政办〔2018〕17号
荥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8年荥阳市服务业发展工作专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2018年荥阳市服务业发展工作专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荥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5月10日

 

2018年荥阳市服务业发展工作专案

为推动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把服务业打造成为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助力全面融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特制定2018年荥阳市服务业发展工作专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省、郑州市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拓宽发展路径,实施创新驱动,以全面融入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统揽,以提高服务业供给体系质量为方向,以打造区域性文旅休闲、医疗健康中心为目标,以推进服务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着力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继续实施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推进商贸物流、健康养生和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着力抓好服务业专业园区、重大项目建设等四项工程,着力实施五项保障措施,推动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品质提升、全面发展,为实现“三产兴市”奠定良好基础。

二、发展目标

201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左右;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左右。

三、重点工作

(一)以品质提升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

围绕“一核两翼”商贸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以新型商业街区、城市综合体为重点,加快特色商业区建设;以大型批零市场为重点,推进五金机电、农产品批发等专业市场建设。推进城市核心商贸功能区建设,以商务楼、写字楼、商业综合体等设施为主要载体,大力发展楼宇经济,鼓励引导现代商贸、电子商务、中介服务、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企业向综合楼宇聚集,大限度发挥“垂直的商业街”聚集、衍生、联动和辐射带动功能,培植新税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我市经济发展。进一步规范餐饮美食、装饰材料、汽车修配等连片形商业街发展。持续推动集商贸集群、休闲度假、娱乐与低碳居住为一体的南翼生态山水旅游商圈和具有历史文化风情的北翼休闲文化旅游商圈发展。积极推动传统商贸业转型,引进新型商贸业态、经营模式和新兴消费方式,拓展品牌代理、总经销和特许经营,培育发展基地型、跨地区连锁批零结合型企业和批发市场。进一步提升住宿餐饮业综合服务质量,以品牌化、连锁化、便利化为重点,积极引进知名品牌住宿餐饮连锁店和特色店,鼓励发展主题型、地标性建筑等高档次星级宾馆(酒店),鼓励引导食堂托管餐饮公司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实施“互联网+流通”,支持大型商超、专业市场等商贸企业建设网上商城、网络云店,推动实体零售业创新转型,通过电商拓宽销售渠道,实现线上平台和线下实体无缝连接,大力发展多功能复合商业业态,发挥好引导生产、创新生活方式功能,推动由分散独立的竞争主体向融合协同新生态转变。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编制《荥阳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2018—2022)》,完善电子商务发展扶持政策和服务体系,大力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编制《荥阳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及资金使用办法》,启动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和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建设,成立市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仓储物流中心。2018年,力争新增限上批零住餐企业20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5家,新认定省级以上电子商务企业20家以上,创成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二)以多式特色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依托产业发展基础,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借力郑州市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建设,提升物流效率,提高物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和物流龙头企业引领能力。贯彻落实省、郑州市物流业转型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动我市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支持仓储型、运输型等传统物流业改造升级,鼓励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等企业实施存量资产重组,引导单一运输、仓储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建设区域分拨中心和总部,推进中储物流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修正中部地区医药仓储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及前期工作。大力发展冷链、快递、电商物流。引导生产企业、贸易批零企业、餐饮企业将冷链物流业务剥离外包,推动专业化冷藏企业、第三方冷藏运输企业和末端配送企业发展壮大,鼓励豫德隆、阳光粮油饲料物流园等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拓展食品、医药、果蔬、特色农产品等冷链物流业务。推进快递物流与制造业、现代农业、电子商务融合协同发展,引导快递企业进驻产业集聚区(园区),发展入厂物流,嵌入制造业提供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引导快递企业服务产地直销、订单生产等现代农业生产,开展特色生鲜农产品包装、仓储、运输的标准化、定制化服务,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益,引导快递+大数据、快递+高铁、快递+金融等业态模式创新。支持快递企业加强与e电园、医药流通电子商务总部等企业协作,为电商平台服务商、销售商提供采购、运输、仓储、寄递、分拨、配送等一体化服务,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创新,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物流,推动邮政、供销、交通、快递等相关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的共享衔接,推动特色农业企业全部开通电商平台,加快发展跨境电商物流,以E贸易“网上丝绸之路”为渠道,引导矿山设备、农用机械、建筑机械、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走出去”。

(三)以传承创新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业

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增强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力和带动力,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新闻出版、休闲娱乐、文化产品流通及制造业,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着力构建文化创意产业链,推进文化创意与科技、金融、制造、贸易、旅游等融合发展。积极迎接大众旅游新时代,深入实施旅游业提质增效工程,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实施全域旅游,以旅游招商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为突破,通过“重点景区+重大活动+乡村旅游+产旅融合”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探索发展“商、养、学、闲、情、奇”等新型旅游业态,全面构建“北部沿黄旅游带、南部山水生态景观带、中部市区文化休闲体验中心”的旅游发展格局,打造省会郑州近郊旅游休闲体验游最佳目的地。加快北部楚河汉界文化旅游度假区、古柏渡飞黄景区,南部环翠峪风景区、塔山休闲度假区等重大项目建设,整合中部市区禹锡园、李商隐公园、植物园、大海寺及周边的兴国寺、京襄城遗址生态园、湿地公园、索河综合整治等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完善“食、住、行、游、购、娱”配套设施和延伸产业,推进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标识、主题度假酒店和自驾车房车基地等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知名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推动荥阳旅游由观光型向休闲、体验、度假型转变。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深入发掘黄河文化、象棋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加快荥阳老城、虎牢关、飞龙顶等的开发建设,培育提升诗歌文化游、宗教寺庙游、姓氏寻亲祭祖游、象棋源地游、古战场游、嫘祖文化游等主题文化旅游。完成县衙二期保护性修缮,编制苌村汉墓、千尺塔保护规划方案,启动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鼓励旅游与新型城镇、与都市区现代农业项目建设有机结合,推动乡村旅游创新发展,鼓励汜水镇汜水村、环翠峪陈庄村郑州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申报国家AAA级景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依托我市森林、湿地和山水资源,以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创建为契机,着力加大黄河沿线、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浮戏山、生态廊道和主要林区等生态旅游开发力度,把生态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让美丽乡村的生产生活成为生态旅游的要素。加大象棋、石榴、柿子、樱花等旅游商品开发力度。拓展旅游宣传渠道,应用旅游宣传口号及形象标志,创新制作旅游宣传品,编辑出版旅游图书《荥阳行》,持续做好“乘着高铁来旅行”等各类旅游推介,持续举办象棋文化节、河阴石榴文化节等各类旅游节会活动,打造郑州乃至河南文化旅游名片。加快构建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互联网+”与“旅游+”系统应用,推进旅游要素配置完备,旅游服务全域覆盖,持续加强与途牛旅游、蚂蜂窝、驴妈妈等知名网络平台的深度合作。狠抓旅游安全、服务质量,推动旅游服务监管优质高效。2018年,力争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均增长6%以上,培育郑州市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镇(村)2个,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70个、智慧书吧2个。

(四)以医养结合为重点,大力发展健康养生产业

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准入制度,强化服务质量监管,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满足多元化需求的全民健康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下沉,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新模式,推进家庭医生智能化签约服务工作,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和软件双提升。有序推进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大力发展社会办医,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支持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健康管理、心理咨询等服务发展。力促郑州荥阳健康园区“三院一校”项目内外装修完工、郑州八院项目加快建设,争创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省级免疫规划示范县。

体育服务。加强城乡居民基本体育服务设施建设,倡导全民健身。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以及运动健身培训、健身指导咨询等服务。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场地供给,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充分利用城市道路、公园、绿地等建设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健身路径等场地设施,鼓励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探索“体医结合”健康服务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运动指导体系,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用“互联网+体育”助推体育事业发展,积极打造智慧体育平台。创新象棋产业发展,促进象棋文化与旅游业、制造业、科技业、教育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合力共建“世界象棋文化之都”为载体,扩大对外经贸文化合作交流,支持举办第二届楚河汉界世界棋王赛暨第二届中国象棋文化节等国际国内象棋赛事活动。启动“一场两馆”和老年活动中心建设。

养老服务。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丰富养老服务和产品有效供给,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降低准入成本,营造公平环境,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建立完善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体系、行业质量标准体系、市场监管机制、信用体系,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放宽准入条件、精简审批环节、强化监督管理、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持续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和农村养老服务。强化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对接。对城乡居家社区养老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服务质量评估,对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开展星级评定,并实行动态管理。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整合农村养老资源,支持利用农家大院、闲置校舍等社会资源建设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支持城市与农村养老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合作机制,采取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强化医养结合,多元化发展医养结合模式,鼓励和引导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协议,结为定点对口服务单位或医养联合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支持康复医院、护理院发展。提高老年人生活便捷化水平,通过政府补贴、产业引导和业主众筹等方式,重点做好居住区缘石坡道、轮椅坡道、公厕、公共出入口等设施和部位的无障碍改造。推进优质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建设,加快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创新,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与养老服务业结合,开展老年人健康管理、实时监测、紧急救援、精神慰藉、服务预约、物品代购、餐饮递送、服务缴费等服务,将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机构、居家养老组织等纳入信息系统,实现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企业、社会组织服务信息对接。推进“养老+”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疗养、医养结合等健康养老产业,促进养老与生态、旅游、农业、保健等领域深度融合,开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健康服务、医疗康复等服务,丰富和繁荣养老产业市场。支持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开发为老年人服务的产品用品。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开发养老服务和老年教育课程,建立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奖惩机制,提升养老护理队伍职业道德素养。力促第二人民医院病房楼和托养中心竣工投用,建成浮戏山森林健康养生园。

(五)以创新创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产品生产全周期的创业创新服务体系。加强创业孵化服务,引导企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创新创业综合体等创新创业平台,促进天使投资与创业孵化紧密结合,推广“孵化+创投”等孵化模式,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方式,提升孵化器专业服务能力。强化技术转移服务,培育壮大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体系,引进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促进技术产权交易。持续强化“双创”政策宣传落实,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产业孵化基金、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综合运用股权投资、风险补偿等多种投入方式,带动社会资本向科技创新链的各个环节集聚,加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市场为支撑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大力发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创新创业综合体,推进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建设,力促实验区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验收,谋划建设石墨烯产业园,力促石墨烯生产线投入试运营。加大引智引技引平台力度,紧密对接“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全面落实人才政策。2018年,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家、研发中心4家,完成专利申请800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8亿元以上,引进高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5名、创业领军型团队2个,新建院士工作站2个,中原智谷新增在孵企业50家。

(六)以融合创新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

发展高效安全、绿色普惠、开放创新的现代金融业,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完善商业性、开发性、政策性和合作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引导银行、证券、保险等经营性金融机构入驻,提供多元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中心城区东部、产业集聚区(园区)、新市镇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大力推动挂牌上市提速工程,充实挂牌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建立多级联动的企业挂牌上市绿色通道,提升企业开发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和水平。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积极争取上级专项债券、基金等融资政策支持。组织开展各类政金企对接活动,加强企业融资培训,提高企业融资效率。支持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小额贷款、创业投资”融资服务型机构,持续开展中小企业“助保贷”融资工作,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持续开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活动。

(七)以宏观调控为重点,健康发展房地产业

全面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坚持价格稳控与限购政策同步统筹,将房地产业与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优化住房供需结构,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大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房地产企业和中介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从房价和供求数据分析入手,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监测预警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完善住房租赁相关政策,推广应用住房租赁服务监管平台,增加租赁住房供应,健全住房租赁管理和服务机制,尽快形成供应主体多元、经营服务规范、租赁关系稳定的住房租赁市场体系,推动实现城镇居民住有所居的目标。提升物业服务水平,贯彻落实《河南省物业管理条例》,创新物业管理行业监管模式,建立和完善诚信评价体系,推进物业管理市场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大力发展城市综合体、旅游地产、养老地产、休闲地产等新兴业态。2018年,基本建成公租房1339套,投放商品房150万平方米以上。

四、抓好服务业发展四项工程

(一)抓好集聚发展提质培新工程

坚持把服务业专业园区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载体,着力实施主导产业提质、局部带动能力增强、招商运营推进和要素保障提升,促进高成长性服务业集中布局,为我市服务业提质增效提供有效支撑。特色商业区围绕打造郑州西部地区企业总部基地,大力发展总部经济,调整完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大中型企业总部和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入驻,鼓励引进高档餐饮娱乐、信息服务、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等现代新兴服务业,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城市品位和竞争力,力促隆盛时代广场等3个商业综合体项目投入运营,兴事发国际商务中心主体完工,海格总部大厦等项目开工建设。健康园区围绕打造医疗科研、健康养生服务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智慧医疗、生物医药等新兴业态,加快健康生态谷、恒大国际健康未来城等项目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高铁郑州西站商务区,加快高铁商圈发展,培育发展枢纽经济。

(二)抓好重大项目推进工程

突出项目化带动,按照“五个一”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分级分层抓好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多方联动、多措并举,落实开工条件,确保中储郑州物流有限公司物流及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科学统筹、定期跟踪,有序推进郑州恒大国际健康未来城等续建项目建设;细化台账,科学安排进度,推进海龙时代名都商业综合体等项目竣工投用。积极谋划、生成、落地一批重大项目,建立完善服务业重大项目库,积极争取一批具有引领性、支撑性、带动性的项目进入省市级产业布局规划和重大项目计划。

(三)抓好优势企业培育工程

持续实施战略性服务业龙头企业培育机制,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行业龙头倾斜,推动我市服务业领军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成为引领我市服务业发展的生力军。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鼓励建立大中小企业相互协作的战略联盟,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四)抓好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依托荥阳产业集聚区、郑州新材料产业园区、荥阳五龙产业集聚区等园区,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形成以服务引领制造、以制造促进服务的发展格局,合理布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中心,为制造企业提供科技研发、设计咨询、产业金融、现代物流、品牌推广等专业服务,加强生产与生活服务功能配套完善,增强要素吸附力、产业支撑力和辐射带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不断完善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机制,充分发挥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建立服务业季度分析运行机制,动态跟踪、深度研判服务业运行态势,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切实将服务业发展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强化要素保障

着力增强政策、土地、资金、人才、政务服务等方面的要素保障能力。强化政策引导,落实好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奖励意见、“四上”单位和重大项目入库等优惠政策,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创新土地保障,多渠道争取用地指标,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向服务业重点行业倾斜,开展对空余或闲置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资源挖潜,拓展发展空间。加大资金扶持,按照“保障重点、统筹使用、注重绩效”原则,整合服务业领域财政资金,优先支持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强化人才支撑,加强服务业重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将服务业作为我市人才引进的重点。提高政务服务效率,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环节,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进一步放开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

(三)推进开放招商

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增强招商品牌意识,突出招大引强和品牌带动效应,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业招商推介活动,重点在商贸、物流、健康养生、文化、旅游、高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引进一批国际化大品牌、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

(四)创新统计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反映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加强大数据在服务业统计中的应用,大力推进服务业全行业统计。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组织实施归口管理行业内所有单位的服务业统计工作,确保全市服务业基础数据应统尽统、统准统全。

(五)强化目标监督考核

加强对服务业目标责任制的监督考核力度,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根据考核办法的实际运行情况,不断修订完善服务业发展目标考核办法,科学有效地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坚持重点工作与经济指标相结合、量化目标与工作任务相结合,动态调整各乡镇、街道及服务业产业相关部门的指标任务,充分发挥好考核的评价、导向和激励作用。

 


主办单位:荥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荥阳市索河路71号 邮编:4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