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91441/2017-00062
  • 荥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工作报告
  • 2017-03-07
  • 2017-03-07
郑州市卫生计生委主任、党组书记付桂荣在2017年全市卫生计生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抢抓机遇谋发展  深化改革促提升
努力推动全市卫生计生事业再上新台阶
     

——在2017年全市卫生计生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市卫生计生委主任、党组书记   付桂荣
(2017年3月7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卫生计生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全国、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推动健康郑州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卫生计生工作会议部署,总结回顾2016年卫生计生工作,研究部署2017年卫生计生改革发展任务,动员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全面推进健康郑州建设,为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小康、推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而努力奋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计生工作,会前专门听取了市卫生计生委工作汇报,程志明市长就全市卫生计生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刘东副市长亲临大会,并作重要指示,我们一定要深刻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开拓进取,真抓实干,2016年全市卫生计生工作成绩显著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卫生计生事业融合发展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卫生计生系统群策群力,谋全局、抓改革、促发展,扎实有序推进卫生计生各项工作。

(一)医改工作实现新突破。一是县域综合医改扎实推进。在中牟县试点开展县域综合医改,初步形成大数据锁定就诊需求推动分级诊疗的改革经验,被新华社内参、中央改革办内刊专题刊发,刘延东副总理作出批示给予肯定,并在国家卫生计生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作经验介绍。二是分级诊疗制度稳步推动。郑州被国家确定为分级诊疗工作试点城市,相继出台了《郑州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医联体扩展至7家,成员单位达482家,全年医联体开展双向转诊2.54万例,其中下转9800例。依托医联体建成17个远程诊疗中心,共开展远程诊疗近10万例。我市分级诊疗工作在全国医改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在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全省卫生计生重点工作推进会和全省卫生计生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三是城乡居民签约服务全面开展。出台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意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组建服务团队2824个,签约城乡居民134.3万户。新华社通讯刊发了“从片医到家庭签约医生”的郑州基层诊疗模式调研分析报告,得到陈润儿省长和王艳玲副省长的批示肯定。全省城乡居民健康签约服务试点工作推进会在新密市召开,我市在会上作经验介绍。

(二)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新提升。一是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开展市属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重点指标考核,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合理用药及医院感染管理,医院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市二级以上医院药占比35.5%,同比下降0.24个百分点;平均住院日12.35天,同比下降0.25天;总诊疗量达1560万人次,同比增长7.5%。二是区域医疗中心布局进一步完善。在“七中心”基础上,规划建设中医药、眼科、肿瘤和头颈医学4个区域医疗中心。郑州儿童医院被省政府确定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主体建设单位,郑州人民医院被省政府纳入国家器官移植区域医疗中心协同建设单位。三是人才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共引进博士、副高以上职称高层次人才555名。省级医学重点学科由1个增加到2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共获批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其中:市中心医院3个,儿童医院2个,市一院、郑州人民医院、市六院、市七院、市妇幼保健院各1个)。市卫生计生委荣获2016年度河南省卫生计生科教工作先进单位、2016年度河南省卫生计生科技管理先进集体。全市卫生计生系统22名专业技术人才入选“郑州市第十三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四是对外开放合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增对外合作项目16项。分别与国际应急管理学会医学委员会、墨西哥城卫生厅签署了合作协议,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深化合作内容,持续拓宽对外合作渠道和领域。五是医养结合工作进一步推动。以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为契机,扎实推进市九院“医养协作联盟”、市三院与河南欧安乐龄公司和省老年公寓合作建设的“医康养结合体”项目、市中心医院“分层级管理”医养服务模式等示范项目,成效明显。我市在全省医养结合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三)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新加强。一是加快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9家县级医院进行新、改、扩建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启动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五个一”标准化建设,安排专项资金1721万元为全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配备2242套健康一体机,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达标率86.6%。二是推动基层服务能力提升。二七区侯寨卫生院、管城区南曹乡卫生院、上街区峡窝镇卫生院、新密市曲梁镇中心卫生院、新郑市辛店中心卫生院、荥阳市广武中心卫生院、登封市卢店镇中心卫生院、中牟县大孟镇卫生院等8家乡镇卫生院获评全国“2015-2016年度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管城区陇海马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6年全市基层总诊疗量达3181万人次,同比增长5%。三是加强基层人卫生才队伍建设。实施“369基层人才工程”,完成特招医学院校毕业生39名、特岗全科医生7名。对符合条件的免费医学生和特招毕业生纳入人才编制管理。选送近200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全科医生参加全科医学理论集中培训、临床实践技能转岗培训。新增4家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协同基地,我市在全省住院医师规培工作推进会和全省科教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

(四)公共卫生保障取得新成效。一是积极开展基层公共卫生服务。13类48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落实有力,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新郑市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报道。二是扎实推动健康促进工作。全年开展健康大讲堂3052场次。举办“健康中原行”主题活动,市卫生计生委被国家卫生计生委评为2016年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筹备工作优秀集体。开展“健康促进医院”和“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活动,市二院、市三院、市七院、市骨科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获省级“健康促进医院”,惠济区通过省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验收,惠济区和新郑市被确定为国家级健康促进示范试点县(区)。三是健全完善妇幼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调整增扩产科服务,成立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标准提高到455元(国家标准240元),全省率先实现目标人群城乡全覆盖,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和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工程创建工作在全省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新密市荣获国家和省两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单位。四是持续强化综合执法监督。卫生计生监督执法2例案例被国家卫生计生委评为“优秀典型案例”,在全国综合监督执法会议上作案例评析典型发言。市卫生计生委被评为2016年度全省卫生计生监督工作先进集体。五是全力做好疾病防控和卫生应急保障。加强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成功处置全省首例输入性寨卡疫情,有效防控人感染H7N9等疫情。扎实做好艾滋病、结核病、地方病、职业病防控工作和省市重大活动的应急保障工作。郑州市被评为全国“十二五”地方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

(五)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再上新台阶。一是全面两孩生育政策稳妥实施。对生育两个以内(含两个)孩子的,取消生育审批,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二是积极开展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建活动,中牟县、新郑市、二七区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三是计生家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加大计划生育家庭发展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奖励扶助标准,实现城乡统筹,各项奖励扶助政策落实到位,2016年新增为每个“失独”家庭发放1万元一次性救助金,全市共为80余万计生家庭落实奖励扶助资金3.34亿元。我市承担的国家“新家庭计划——家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受到国家卫生计生委中期评估组的充分肯定,全省现场会在郑州中牟县召开,中牟县、中原区作为全国试点作经验介绍。四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持续加强。按照常住人口配置服务资源,将流动人口纳入城镇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范围,经费保障、健康服务和妇幼保健等统筹一体。惠济区“盘活青春健康俱乐部、做流动花朵的健康守护者”流动人口健康促进做法,被国家卫生计生委评选为2016年流动人口健康促进典型案例,并在全国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六)中医药事业得到新发展。出台了《郑州市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三年规划(2016-2018年)及实施方案》。健全郑州市中医质控体系,成立3个市级质控中心。强化学科建设,注重“名科”培育,2个临床专科获评河南省中医重点专科。推进全国综合(专科)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郑州儿童医院、新密市妇幼保健院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投入794万元对60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诊疗区(中医馆)进行升级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条件明显改善。郑州市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七)机构改革推动形成新合力。市、县(市、区)两级全部完成卫生、计生机构深度融合。全市卫生计生行政执法机构整合到位,完成各级卫生计生监督机构组建。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加入市中心医院医疗集团,挂牌成立“郑州市妇女健康管理中心”,推动卫生计生资源融合。

(八)自身建设呈现新风貌。成立中共郑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机关委员会和直属机关纪律检查委员会,按照有关规定完成市属单位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和全系统党员的党费核算补缴工作。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并结合实际,在全系统开展“四争两提升”活动。采取多种形式持续强化党风廉政教育,持之以恒反“四风”,严厉查处违纪案件,不敢腐的态势已经基本形成。围绕“三合理一规范”、涉医领域主体责任、懒政怠政和落实“九不准”在全系统进行全面督查,努力塑造行业清风正气。行业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市卫生计生委和市中心医院参与拍摄的电影《仁医胡佩兰》被国家卫生计生委评为2016年度卫生计生文化优秀推广作品,并在全国展播。郑州人民医院医护群体荣获2016“感动中原”年度模范团体。市七院开展的“天使之旅•贵州贫困先心病儿童”救助活动,受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广泛关注并跟踪报道。
过去的一年,全市卫生计生工作可以说成绩斐然,硕果累累。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拼搏进取和辛勤付出。在此,我代表市卫生计生委,向长期关心支持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各级领导、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市广大卫生计生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把握机遇,正视挑战,切实履行好责任担当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开局之年,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关键之年,是全面深化医改攻坚之年。既有千载难逢的大好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困难。全市卫生计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发展意识,增强动力,厚植优势,聚力发展。

(一)在重大机遇中坚定信心,增强动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卫生计生事业大改革、大发展、大跨越时期,卫生计生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要在战略地位提升中把握机遇。新世纪首次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社会对卫生与健康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中央要求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医改工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负责并担任医改领导小组组长,把医改纳入全面深化改革中同部署、同要求、同考核,领导力量空前加强。在刚刚开幕的全国人代会上,健康中国建设作为重要民生提出,战略机遇极其难得。我们要切实增强敏锐性,在新的起点上把握战略机遇,以更大的魄力、更足的勇气,破解难题,推动卫生计生工作上台阶。二是要在重大政策红利中抢抓机遇。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确定新形势下卫生与健康工作“38字方针”,密集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中医药法》等政策法规,确立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方向,明确了重点和关键环节,为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释放了重大政策红利。我们要拉高站位,统筹规划,超前谋划,建立机制,完善制度,把上级政策细化、实化、具体化,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三是要在社会大环境中寻求机遇。首先,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定位,必将增强我市卫生计生事业在人才、资金和市场等方面的吸引力,从而带动卫生计生资源配置、服务能力、管理水平和健康产业等方面的发展。其次,人民群众健康观念的转变,激发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为卫生计生事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其三,最高检又出台了《关于全面履行检察职能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意见》,强调加大对涉医犯罪的打击力度,并且把暴力伤医案件一律列为重大敏感案件,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司法环境。其四,市委、市政府对民生事业的投入持续加大,以及多部门联动协作、全社会广泛参与,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凝聚了强大合力,提供了强大保障。我们要主动作为,在社会发展中寻求机遇。四是要在推动自身发展中创造机遇。近年来,我市卫生计生事业快速发展,探索了一些有效途径,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和成果,为持续推动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最难得可贵的是,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致、锐意进取、奋勇争先,形成了风清、气正、心齐、气顺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发展后劲,形成了发展合力。
机遇既千载难逢,又稍纵即逝,希望大家能够抢抓机遇,在机遇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创造机遇,形成持续发展动力,以更加坚定的信心,不断把卫生计生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二)在困难和挑战中保持定力,主动担当。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要正视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随着医改不断向纵深推进,改革的综合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进一步显现。首先,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没有形成同振共频,合力不足,医疗卫生独角戏状况没有完全改变。其次,改革政策不配套,涉及到利益调整和体制变革,短期内的“阵痛”会给医改带来较大困难和压力。二是卫生计生发展短板依然突出。基层人才短缺、能力不足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科研基础设施条件相对滞后,高端人才极其匮乏。“拳头产品”不突出,“品牌效应”不明显,还缺乏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的优势学科,医疗服务水平亟待提升。系统内对改革形势认识不足,对医改政策理解不透,畏难情绪、驼鸟思维、等靠思想还在一些同志身上不同程度存在,有的领导压力大于信心,无所适从;有的领导认识漠然,没有危机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业作风问题依然突出,制约了事业的发展。三是外部环境不利因素还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存在。首先,因为职业性质,人们往往把对医疗和健康方面的问题及不满情绪归结到医院、医生身上,把医院、医生当作发泄对象;同时,群众对医疗的期望值与当前医疗发展水平不符,超出了当前医疗承受能力,这些都影响了医患关系,加剧医患矛盾。其次,群众无序就医现状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给我们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带来较大压力;作为省会城市,省级医院大规模扩张,我们市级医院处在夹缝中,面临着发展危机。这些问题制约了卫生计生事业的发展,需要我们直面困难,迎接挑战,主动作为,加以解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我们要在机遇中抢占先机,在挑战中寻求突破,保持改革定力,强化责任担当,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精准发力,着力破解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困难,推动卫生计生改革发展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

三、改革创新,持续求进,努力推动卫生计生事业再上新台阶

2017年,全市卫生计生工作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大局,全面落实新形势下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健康郑州建设为统揽,坚持“一个中心”, 树牢“一个理念”,贯穿“一条主线”,完善“五项基本制度”,实施“七大提升工程”,凝心聚力,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努力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不断开创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一)坚持“一个中心”,即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卫生计生事业的本质体现。要以人民群众多样化、差异化健康服务需求为出发点,把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作为一切行动、任务、策略的落脚点,推动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实现“从科学生育到临终关怀”的全程健康服务和保障。

(二)树牢“一个理念”,即“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是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重大创新,是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而提出的全新理念。保障人民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把“大卫生、大健康”理念融入所有工作,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动共建共享,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从健康影响所有因素出发,加强统筹谋划,制定好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调动社会方方面面力量,推动形成促进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强大合力。

(三)贯穿“一条主线”,即深化医改主线。要重点抓好三项改革,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第一,启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今年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要全面推开,河南省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指导意见也将很快下发。我们要借鉴试点经验,提前着手、超前谋划,尽快制定我市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并启动实施。今年要着力在控、破、调三方面下功夫:一是控制公立医院规模。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刚性约束,明确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建设标准和设备配置标准,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规模无序扩张和超标建设。二是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全面取消城市公立医院药品加成(不含中药饮片),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降低医院运行成本等举措,推动公立医院新旧运行机制平稳转换。三是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重点是降低药品、医用耗材和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等价格,提高诊疗、手术、康复、护理、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逐步理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和医疗服务项目的比价关系。

第二,深化县域综合医改。深化县域综合医改,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化医改的重要任务。今年要在全面总结中牟县县域综合医改试点经验基础上,再择优选取1-2个县(市)纳入试点,进一步扩大改革覆盖面,鼓励其他县(市)在抓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基础上积极参与县域综合医改。一是全面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每个县(市)重点办好一所县级公立综合性医院和一所县级公立中医院,力争有1个县(市)达到国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示范引领标准,其他县(市)达到改革试点标准。二是全面开展“市联县、县带乡、乡村一体化”的县域医共体建设,建立城乡、县乡医疗机构之间远程影像、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等系统,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和信息共享。三是全面推进按人头、按病种等复合型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利用医保杠杆调节作用引导群众基层首诊、合理就医。

第三,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巩固完善多渠道补偿机制,一是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经费核拨方式改革,探索将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的补偿方式转变为定额定项补助、收支差额财政兜底的补偿机制。二是完善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激励分配机制,允许突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限制,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优化绩效工资结构,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加大向工作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贡献突出人员的倾斜力度,加快建立利于人才下沉、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合理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服务质效和福利待遇。三是允许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收支结余的50%作为奖励性绩效工资增量考核发放,签约服务费不列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以增量形式发放给签约服务团队成员,进一步调动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积极性。

(四)完善五项基本制度。要完善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完成医改立柱架梁的重大阶段性任务。

第一,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切实抓好《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落实。一是全面实施双向转诊,引导二级以上医院将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向下转诊,建立急慢分治模式,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疗机构转诊人数年增长率达到10%以上。二是加快完善对口支援、技术帮扶等多种分工协作模式。推行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等分工协作模式。以资源共享和人才下沉为导向,将医联体构建成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促进“上下联动”。三是重点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把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分级诊疗制度突破口,在全市城乡全面推开。各县(市、区)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相应管理制度,完善服务协议,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今年要选取部分县(市、区)重点打造签约服务示范点,把群众认可作为评判标准,重点围绕服务模式、签约内容、平台支撑、考核激励等方面进行实践创新,探索可操作、可复制的有效改革路径。2017年,我市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签约服务覆盖率要分别达到30%、80%以上,重点人群达到60%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诊疗和管理率达到40%以上。

第二,探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一是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政府在方向、政策、引导、规划、评价等方面的宏观管理,加大对医疗行为、医疗费用等方面监管力度,逐步减少对医院人事编制、科室设定、岗位聘任、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管理。探索建立以理事会、医管委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二是试点编制管理改革。在三甲医院试点开展编制管理改革,实行人员总量管理。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对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短缺专业人才以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人员,探索由医院采取考察的方式予以公开招聘。三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探索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和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试点,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四是完善考评机制。建立以质量为核心、公益性为导向的医院考评机制。将落实医改任务情况列入医院考核指标,强化医院和院长的主体责任。医务人员考核突出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技术难度、风险程度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等指标。考核结果与政府投入、医保支付、人员职业发展等挂钩。五是控制费用增长。今年全国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幅度控制目标确定为10%以下。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监测和考核机制,对公立医院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大型医用设备检查等情况实施跟踪监测。通过规范诊疗行为、医保控费等降低药品、耗材等费用,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为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腾出空间。

第三,完善全民医保制度。今年开始,我市全面实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与人社部门协调配合,尽快理顺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后机构、人员、信息系统等衔接融合工作,确保制度整合平稳过渡、有效衔接,保障群众享受医保权益。学习借鉴外地市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先进典型经验,加快推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s)、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等相结合的复合型付费方式,积极探索医疗卫生机构与医保经办机构谈判协商和风险分担机制,充分发挥医保控费和规范引导诊疗服务行为作用。

第四,巩固药品供应保障制度。落实公立医院药品分类集中采购机制,成立县域药品、医用耗材采购联合体,引导城市公立医院自主组成药品采购联合体,坚持网上集中带量采购,鼓励跨区域联合采购。持续推进高值医用耗材、诊断试剂的网上阳光采购,加强采购、配送、使用全过程监管。落实公立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三级、城市二级、县级综合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分别达到30%、45%、50%以上。探索通过加强采购备案审核、药品比例调节、督导考核、资金分配等多种措施,提升基本药物使用效果。加强对采购量大、价格不合理及辅助用药等品种的监测控制,积极开展签约服务慢性病长处方试点探索。

第五,健全综合监管制度。着力构建较为完善的综合监管体系,推动监管重心向全行业、全过程转移,切实解决监管不到位、政策“空转”的问题。积极推进“双随机”抽查,规范执法行为,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对非营利性社会办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管控好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盈利率,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引导和规范医疗机构建立内审制度,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查自纠;探索建立诚信黑名单制度,强化医务人员法治意识,提高依法执业水平。

(五)实施七大提升工程。要实施卫生计生服务七大提升工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一,实施健康促进提升工程。出台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指导意见,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健康促进与教育新模式。一是继续推进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试点开展“国家健康促进示范县区”创建活动。二是加快建设“市民健康中心”,强化健康服务管理。三是在各级医疗机构建立院前健康管理中心和院后疾病管理中心,将医疗机构服务前拓后延,实现健康评估、教育与疾病预防、治疗、康复、长期护理一体化。四是持续开展“郑州健康大讲堂”活动,全年开展讲座3000场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养。五是加强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加大高血压、糖尿病等筛查力度。免费为郑州户籍的居民实施结直肠癌高危评估筛查与行为干预、为具有郑州户籍的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

第二,实施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国家卫生计生委确定今年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年,我们要切实加强基层卫生服务的基础地位,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让基层真正强起来。一是加强基层标准化建设。以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为抓手,每个乡镇要办好1所标准化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街道办事处或每3-10万居民范围内办好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所标准化村卫生室。今年要为全市79家乡镇卫生院配备体检车辆和便携式体检设备,提升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要持续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创造条件。2017年, 乡镇卫生院(含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达标率达要达到95%以上。二是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深入了解群众需求,有针对性地持续改进,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环境,完善服务功能,大幅提升服务质量,增进居民群众的认同感。今年要加大政府投入,按照服务人口年人均15元的标准,给予7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补贴,集中力量打造高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样板,发挥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基层卫生“369人才工程”,规范招聘流程,增加招聘专业,放宽招聘条件,优化招聘方式,提升招聘质量与数量。实施特岗全科医生招聘、基层住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中西医结合人才培训、医养结合人才培训和疾控人才培训等6项基层人才培养计划,提升现有人员技能水平。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帮扶,二、三级医院医师晋升副高以上职称须有基层帮扶工作经历,帮扶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年,每次连续驻点时间不少于6个月。四是加强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落实《郑州市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规划(2016-2020年)》,全面启动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每个县(市)建设不少于4个符合本县(市)域医疗服务需求、适宜本县(市)疾病谱的临床重点专科,推动实现大病不出县。五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远程诊疗中心建设,开展远程诊疗服务;加强基层适宜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指导,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到2017年底,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都要与二、三级医院建立稳定的技术帮扶和分工协作关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要达到65%以上。

第三,实施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工程。一是提高疾病防控水平。加强疫苗采购供应和接种安全管理,严格规范学校结核病病例管理和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管理,保障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健康安全。及时做好突发重大传染病应急处置,防止疫情蔓延。加强宣传监测,提高艾滋病、地方病、职业病防治能力。二是提高卫生应急保障水平。开展卫生应急示范县(市、区)和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做好全市重大活动卫生应急保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推广普及手机“微急救”定位服务,完善航空紧急医疗救援机制和网络,提升突发事件医疗救援能力。三是强化综合执法监督。加快推进全市卫生计生执法资源整合。保持打击无证行医高压态势,净化医疗市场服务秩序。建设生活饮用水水质在线监测及预警系统,提升我市饮用水卫生安全监督检测能力。

第四,实施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工程。一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以推动“十大指标”宏观监管为抓手,加强医院运行管理,巩固优质护理服务成果。加强市级质控中心建设,发挥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作用。加强医疗机构医疗质量责任制管理,明确组织体系,建立工作制度,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二是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继续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和“全员全岗全程优质服务100条”活动,全面推行预约诊疗,逐步推开日间手术,持续推进 “先诊疗后结算”服务,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完善“三调解一保险”医疗纠纷预防处置机制。加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和法制教育,落实医疗卫生行风“九不准”,着力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促进医患和谐。三是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发展重点学科,加大基础投入,对内优化整合优质资源,对外引进国内外一流科研技术,通过接近亲、攀高亲、育人才把优势学科做大,把薄弱学科提升,推进“十一中心”建设。围绕省政府确定的六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重点打造以郑州儿童医院为主体的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郑州人民医院作为协同建设单位,要主动与主体建设单位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引导老年病、传染病、眼科和妇产科等优势学科发展,争取在省域专科医疗中心建设中挑大梁、担重责。四是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科技创新。加大对学科带头人及其他高端、紧缺型人才和国内外知名医学学科团队的引进力度,完善待遇保障政策,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在原有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合作基础上,联系全国其他培训基地,进一步拓宽医学重点(培育)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和业务骨干的培养渠道。制定完善“十三五”期间医学重点(培育)学科管理办法和考核细则,推动全市医学重点(培育)学科健康发展。五是多元发展医养结合。鼓励和引导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结为定点对口服务单位或医养联合体,促进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加强中西医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中医综合医院)要开设老年病科,增设老年医疗养护床位。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无缝对接。六是扩大对外合作交流。编印对外开放宣传册,持续拓展合作渠道、拓宽合作领域,推动市属医院与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院校开展合作。已建立合作的市属医院依托院际合作平台,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医疗科研、医院管理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影响力。七是推进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年底前,市十院迁建等6个项目投入使用,市七院滨河院区等6个项目开工建设,市二院东院区改扩建等10个项目立项。

第五,实施中医药服务提升工程。深入学习贯彻《中医药法》,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一是推进中医药参与医改。积极发挥中医药服务优势,进一步推进中医医疗联合体、骨科医院医疗联合体建设,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做好医养结合中医试点工作。二是健全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在县域内探索开展县乡中医一体化服务,推进中医特色诊疗区(中医堂、馆)建设,推广中医药综合服务模式。以“中医名家走基层”活动为带动,加强基层中医人才培训,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广泛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强化各级中医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全市中医质控体系。2017年,全市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占同类机构之比要分别达到100%、100%、85%、7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占同类机构诊疗总量比例要达到30%以上。三是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和中医药文化宣传新媒体建设工程,开设“中医名家讲堂”,开展“中医药科普文化进基层”活动,深入宣传中医药政策法规,普及中医药知识。

第六,实施计划生育服务提升工程。一是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加强全面两孩政策实施情况监测调研,适时组织开展效果评估。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推动建立与全面两孩政策相适应的新型人口文化。探索一、二孩生育登记服务由乡(镇、街道办事处)下沉到村(社区),农村偏远地区实行村级卫生计生专干代办制。健全再生育审批制度,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持续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建活动,鼓励基层改革创新。积极推动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出生人口监测和人口形势分析,提升人口信息质量。统筹卫生计生资源,稳定和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网络和队伍建设。二是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各级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优化整合,深入开展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推进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强助产机构再生育咨询服务室建设,对高龄备孕妇女提供规范的生育力评估、备孕指导、妊娠风险提示等优生优育系列服务。继续推广母子健康手册,普及母婴安全常识,倡导婚前检查,广泛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做好高风险服务对象一对一跟踪指导服务。加强各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能力建设,提升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转运救治能力。继续实施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免费筛查项目,免费开展孕妇孕中期唐氏筛查,免费为郑州户籍的新生儿进行听力障碍初筛及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35种遗传代谢病、耳聋基因筛查,免费为35-64岁的适龄妇女进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DNA检测及宫颈癌、乳腺癌筛查。三是加大计划生育扶助保障力度。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父母计划生育扶助保障政策。深入推进国家“新家庭计划——家庭发展能力建设”试点项目,提升家庭文化、家庭保健、科学育儿和养老照护等方面的能力。加大整治“两非”工作力度,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四是实施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和促进行动计划。开展流动人口健康促进企业、学校和健康家庭评选活动,加强以产业集聚区流动人口为重点的流动人口关怀关爱和服务管理,做好动态监测调查,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第七,实施卫生计生信息化提升工程。制定郑州市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加快市、县(市、区)两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打造郑州市智慧健康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利用、信息共享。推进分级诊疗协同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患者就诊便捷性。加快推进郑州市“智慧公共卫生”项目建设,继续推进河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基层业务软件的应用。加快郑州市公众健康服务平台建设,让群众充分感受健康服务更大方便、更多实惠。

四、从严治党,强化保障,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017年是国家卫生计生委确定的“工作落实年”,工作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我们要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强化组织保障,推动工作任务落实。

(一)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以市委巡察组反馈问题整改为抓手,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党组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推动从严治党能力提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员队伍思想洗礼和党性锤炼,强化党员党章意识、规矩意识。通过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党组织换届选举和党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推进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落实。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深化示范教育、警示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着力营造“不想腐”的政治生态。持续完善行风建设长效机制,抓好各类专项治理,开展全市医疗行风整治活动,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行业风气。积极开展政风、行风评议,不断提升社会公信力和人民群众满意度。

(三)统筹做好各项工作。健全完善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长效机制,实现管理、执法和服务“三位一体”。强化宣传文化引领,加强正面舆论宣传,传播卫生计生正能量。抓好平安建设、安全生产和信访稳定。充分发挥计生协会、医学会等群团组织作用,形成工作合力。继续做好重大会议、活动的医疗卫生保障。继续做好援外服务管理、离退休干部服务、机关管理、驻村帮扶等工作,切实抓好各项卫生计生工作任务落实。

同志们,新征程,新使命。使命重在担当,实干铸就辉煌。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有力的措施,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推动全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郑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健康保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主办单位:荥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荥阳市索河路71号 邮编:4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