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7863874/2022-00027
  • 荥阳市人民政府
  • 规范性文件
  • 2022-05-30
  • 2022-06-01
  • 通知
  • 荥政办〔2022〕7号
  • 有效
  • 2022-06-30
荥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荥阳市“十四五”质量强市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荥阳市“十四五”质量强市建设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5月30日 

荥阳市“十四五”质量强市建设规划

为加快培育我市质量竞争新优势,提升城市发展质量,进一步推动我市质量强市建设,根据河南省、郑州市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相关要求,结合《荥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立足我市实际,制定了《荥阳市“十四五”质量强市建设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荥阳市全面贯彻落实河南省、郑州市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工作要求,深入推进荥阳市质量强市工作,切实加强质量工作,全面提升荥阳市质量总体水平,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质量保证。

1.质量宏观管理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每年召开了质量工作大会,推动设立荥阳市市长质量奖,印发《荥阳市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荥发〔2020〕2号),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强化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将质量强市工作考核纳入荥阳市综合考评体系。质量发展支撑荥阳市正加快成为中西部政策环境最优、发展潜力最大、最具经济活力的县域之一,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投资潜力百强县市、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等荣誉称号,连续五届上榜“全国工业百强县”,特色商业区获评“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区域”。

2.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大力开展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导入活动,建立先进质量管理经验推广机制。推广应用先进制造工艺、清洁高效生产工艺,推行绿色制造,推广降低产品制造能耗,提升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效。发展自动化生产线,提升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荥阳市重点工业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6%,食品抽检合格率达99.2%,肉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8%;全市工程监督覆盖率、竣工验收合格率、旅游事故隐患整改率均达100%。建立了与省政务服务网“好差评”系统对接的荥阳“好差评”工作政务服务机制和政务四级联动系统,省网的数据后台导出的评价数据全部显示为非常满意。荥阳市获评“河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获得河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试点县称号,连年荣获郑州市质量工作先进单位。

3.标准引领作用加速发展。建立健全技术、专利、标准协同机制,引领企业实施先进标准,促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整体提升。荥阳市凯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59家企业公开了354项标准,涵盖16大类497种产品;全市获批国家养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荥阳和佑尊长园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省级服务标准化养老服务试点顺利验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标企业150家,天瑞水泥、海天消防、神龙泵业、明泰交通新材料等13家企业获得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

4.品牌经济效应更加凸显。扎实推进“大品牌、大市场、大企业”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扎实提升产品内在质量。建立品牌梯次培育管理模式,相继培育出天瑞集团郑州水泥有限公司等2家郑州市市长质量奖企业,评选出郑州一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18家荥阳市市长质量奖企业;河南省高山阀门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获得驰名商标认定10件;碧桂园等8个项目分别荣获“商鼎杯”、“结构商鼎杯”、“中州杯”等品牌荣誉。

5.创新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发挥创新在消费品提质升级中的引领作用,健全创新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加大研发设计投入,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5件、增长12.7%。新增河南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郑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科技型企业161家、高新技术企业37家。加快创新创业平台建设,2019年中原智谷新增孵化企业52家,孵化毕业企业7家,获评“2019中国100家特色空间”。推进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和数据融合。打造以智慧基础设施网络为核心,集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生态保障为一体的新型智慧城市,形成智慧城市总体顶层设计方案。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荥阳在质量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例如,质量总体水平不高,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部分行业产品结构不合理,自主知识产权含量低,供给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企业质量品牌意识和培育能力不强,品牌意识明显滞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仍显缺乏。质量技术基础促进转型发展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基础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行业话语权还应继续增强。质量治理水平有待提高,质量保障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品牌需求、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当前,要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就必须聚焦问题、精准发力、补齐短板。

(二)“十四五”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深入推进,质量工作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

从国际形势看,中美战略博弈、新冠疫情后全球经济困境持续,可能引发新一轮经济危机,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比较缓慢,国际竞争形势更加严峻,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和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对我国形成双重夹击。我国传统的资源和劳动力竞争优势逐步减弱,我国经济新的质量品牌优势尚未形成。跨国企业借助资本、技术、品牌和管理上的优势,不断抢夺产业控制力、话语权、定价权,牢牢占据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水平,把中国产品和服务长期压制在中低端。对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迈向价值链中高端造成障碍。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催化产业变革,围绕颠覆性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深刻改变国家间比较优势和发展位势,倒逼我国自主创新,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在危机中培育新机。

从国内趋势看,我国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临国际环境的大变局和新冠疫情的影响,如何准确应对、科学应变,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党中央、国务院在质量方面明确提出建设质量强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强烈意识,不断完善质量治理体系,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质量督察考核,推动企业履行主体责任,不断提高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水平,为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坚实质量支撑。

从河南省、郑州市及荥阳实际看,国家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中部地区崛起两大战略,将是河南省和郑州市实现战略突围的有效抓手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全省将质量强省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持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培育质量竞争新优势,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质量提升示范区,创建一批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河南省质量强县示范县。针对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明确提出了“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外联”的功能布局。“北静”和“西美”双重战略为荥阳市交通发展注入新的内涵,荥阳位于郑州市大都市区的东西向发展主轴以及黄河生态文化带上,应主动对接郑州大都市区建设,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支撑和引导荥阳市发展成为更宜居、更有影响力的质量强市、经济强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的重要指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全面融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统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与增强荥阳市综合实力为目的,持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培育荥阳市质量竞争新优势,努力打造郑西新城、建设和美荥阳,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担当责任,为推进中原更加出彩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优质发展、以质取胜原则。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更加注重以质量提升减轻经济运行和安全监管压力,真正形成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

——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保证市场稳定原则。把满足人民群众质量需求作为提高供给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提高产品、工程、服务的质量水平、质量层次和品牌影响力,推动荥阳市产业价值链从低端向中高端延伸,提升优质产品供给能力。

——坚持以企业为质量提升主体的原则。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打造质量标杆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坚持推动质量创新的原则。积极引导推动各种创新要素向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端集聚,提升质量创新能力,以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产业质量和发展水平。推动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化协调发展,用先进标准引领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质量强市战略深度融入全市生产、生活各个环节。企业主体作用充分激发,涌现一批品牌形象突出、质量水平一流、有荥阳特色的现代企业和产业集群。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创建成功“河南省质量强县示范县”,努力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专栏1:质量整体水平及诚信要求(2022年)

质量强市创建

初步形成质量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清晰、质量文化特色鲜明、质量基础保障有力、组织领导坚强有力、质量安全监管有力有效、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显著提升、质量创新成效显著、质量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治理格局。河南省质量强县示范县创建成功,并争创全国质量强县示范县。

大中企业

1.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全覆盖,应用实施卓越绩效模式的企业达100家以上。

2.重点产品采标率达到95%以上,主导或参与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制修订的能力显著提高。以产业集聚为基础,在推动产业联盟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标准化示范及品牌示范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3.新增郑州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平台和创新机构12 家以上。

4.关键质量岗位基本实现质量人员持证上岗。

诚信要求

1.企业应具有较强的兑现质量承诺的主观意愿,依法取得生产资质,守法经营,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有较好的社会责任意识。

2.企业应具有持续提供质量稳定产品的能力,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供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3.企业具有确保产品质量水平,控制质量风险的内部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持续改进质量。

4.建立完善“黑名单”企业质量信用记录的共享和联动惩处机制。

1.产品质量:到2025年,产品质量安全可靠,结构更趋合理,性能更趋完善,附加值大幅提升,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全省领先,在消费生产领域、先进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品牌产品效益在郑州经济增长中的份额和比重不断提高。

到2022年,产品质量安全和发展的具体目标:

——工业产品。质量竞争力指数、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全省前列,质量损失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强制性产品认证实现全覆盖,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采标率达到95%以上。

专栏2: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质量发展目标(2022年)

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产值比重不断提升;重点行业自主品牌出口产品比重达到30%;质量损失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0%以下;形成一批自主创新研发的技术和产品标准,实现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质量发展与国际同步。

装备制造产业

加快建筑机械、泵阀、矿山机械、农业机械、建材、游乐设施等传统产业及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企业持续开展质量技术创新、标准提升、检验检测、认证活动,提高产品性能,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装备制造产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位于全省前列。

新材料产业

努力建成国内领先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基地,着力发展以超硬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加快打造以华晶、国机精工等企业为龙头的千亿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关键新材料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电子信息产业

支持天河通信、海格经纬、金谷实业、圣莱特空心微珠、华煜光电、优弘集成电路等企业,提升质量、技术和产品标准水平,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轨道交通产业

打造以中车、明泰、中原利达等企业为龙头的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基地,轨道交通相关产品质量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出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100%。

——食用农产品和食品药品。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50%以上食品生产企业达到HACCP认证要求,全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覆盖面达到95%以上,优质粮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市绿色食品认证产品达到60个以上。重点食品质量安全状况保持稳定良好。食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监、风险严控,为食品药品安全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持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创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工程质量:到2025年,建设工程质量水平全面提升,重大工程质量创优率稳步上升,建筑行业实现从高消耗、高排放向绿色低碳和集约化发展转变。

到2022年,工程质量安全和发展的具体目标:

对建设工程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监管,大力推进工程质量安全标准化建设,质量水平稳中有升。确保重大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100%,无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发生,工程质量投诉率稳步下降,结构性建筑材料监督抽查合格率稳步上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75%以上。新增一批代表荥阳建造水平的“鲁班奖”“市政金杯奖”“中州杯”等国家级、省级优质工程品牌。

3.服务质量:到2025年,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服务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基本建立,供应链质量管理不断加强,质量水平及顾客满意度显著提升,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影响力的知名服务品牌。

到2022年,服务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

——支柱服务业。金融服务、现代商贸、文化创意、信息服务、旅游会展等支柱服务业的服务质量接近国内先进水平,服务标准覆盖率达到85%,品牌价值和竞争力大幅提升,顾客满意度达到85%以上。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启动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全力打造黄河沿岸(北部)文化旅游带、中部城区文化休闲体验中心、南部山区文化旅游带等文旅精品线路,全面推动楚汉文化产业园、樱花小镇等文旅项目发展,持续办好樱花、石榴、象棋、嫘祖等特色节会活动。

——新兴服务业。设计、电子商务、计量测试、标准试验验证、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知识产权优势培育等高技术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的服务质量水平显著提升,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达到85%以上。

——社会服务业。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社会服务业的服务质量保持全省领先水平,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不断推广应用,顾客满意度达85%以上。

专栏3:支柱服务业质量发展目标(2022年)

金融服务业

金融服务业窗口服务质量规范标准覆盖率达到100%、质量评价体系基本建立,培育形成3家以上金融服务示范单位。

现代商贸业

市场开放度与贸易便利化程度高、初步具备国内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贸易核心功能框架,供应商管理技术得到普遍应用。

文化创意业

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郑州市创意城市网络的重要组成部门。文化创意业基础标准普及率达到60%,形成一批文化创新品牌。

旅游会展业

基本建立旅游会展业服务标准体系,3星级以上宾馆饭店和4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比例达到10%。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村建设有关标准打造一批特色小镇。

房地产业

新增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新建商品住房满足居民住宿要求,居民住房质量和居住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住房质量验收合格率100%。

专栏4:部分新兴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质量发展目标(2022年)

总集成总承包服务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引导制造业企业从提供产品设备向方案设计、项目承接、工程实施、设备维护和管理运营等一体化服务转变,提升整体竞争能力。

研发设计服务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等服务。

知识产权培育

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2000件,授权量达到1200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6件,荥阳市级知识产权强企(培育)企业达到22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明显增强。

供应链管理服务

大力发展第三方专业物流和直接为制造业供应链服务的嵌入式物流,鼓励发展以第四方综合物流服务为特征的供应链信息服务,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专业维修服务

大力发展大型工业设备、仪器仪表、轨道交通等大型装备的专业维修维护服务,探索发展大型建筑机械、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再制造服务,积极开展大型机床、工程机械、成套设备等再制造服务试点。

检验检测服务

大力发展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积极引进各级质检及计量中心落户;鼓励检测机构积极开展技术能力互认,检测机构数量逐年上升。

电子商务与信息化服务

推动大企业提升以产业链为基础、供应链管理为重点的电子商务应用整体水平,鼓励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等各环节,推动工业软件、信息安全服务以及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研发应用。

专业中介服务

以塑造品牌、规范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咨询、鉴证、信用服务、评估、代理和行业组织等中介服务。

培训教育服务

发展多层次、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大力培养重点产业所需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

4.城市管理质量:到2025年,交通运输、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等明显改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家园更加生态宜居、生活更加优质便捷。

到2022年,人居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

——交通出行。实现市民快速出行效率目标,中心城内出行平均时间不超过10分钟,郊区20分钟可达中心区(景区除外),郑州市30分钟可达。

——居住环境。结合基础设施建设、旧区改造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大型公共绿地、楔形绿地以及居住区绿地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满足市民多层次生活需求,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家庭用品配送等家庭服务业,培育形成一批模式创新、服务优质、内容丰富的品牌连锁家庭服务企业。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增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医养结合相关机构建设,不断完善社区服务网络。

——生态环境。中心城区环境质量得到巩固并进一步提升,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矛盾得到缓解,郊区和农村环境逐步改善。主要环境质量指标进一步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郑州市下达指标,森林覆盖率达到35.9%。饮用水安全得到基本保障,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污水、固体废物收集处置能力和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率达到8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三、重点工作任务和推进措施

(一)加强宏观质量管理

1.树立优质发展理念。大力宣传和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树立质量至上理念,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全面提高各行各业的质量管理意识。弘扬诚实守信、持续改进、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质量精神,提倡工匠精神,为推动荥阳制造加快走向精品制造、荥阳服务走向优质服务注入质量底蕴。提升全民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倡导科学理性、优质安全、节能环保的消费理念,提升生活质量水平。

2.创新质量宏观管理。进一步健全大质量工作机制,继续深入开展质量强市活动。完善科学规范的质量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绩效考核结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内容,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依据。严格质量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加大警示问责和督导整改力度,严肃查处质量事故涉及的渎职腐败行为。

3.完善质量统计体系。加强宏观质量和效益研究,健全以产品质量合格率、质量竞争力、质量工作满意度、质量技术基础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指标体系。完善质量统计调查和监督抽查制度,加强质量状况分析,提供着眼经济发展全局、反映实际情况的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建立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区域性质量竞争力指数。

4.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健全质量信用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推进质量信用信息社会公示和部门共享。完善企业信用档案和质量信用信息记录,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监管。完善质量信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继续实施质量失信“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加大对质量失信惩戒力度。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质量信用服务市场。推动企业强化质量主体责任和诚信意识,实施产品质量信息自我披露,公开产品质量承诺,发布质量信用报告,强化企业自觉承担质量主体责任意识。

5.完善质量法治体系。牢固树立质量法治理念,坚持运用法律手段解决质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严格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保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开展对执法人员的培养与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完善质量法制监督机制,落实执法责任,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要追究。加强质量法制宣传教育,普及质量法律知识,营造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1.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广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以及政府质量奖获奖组织优秀质量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开展品牌培育、质量标杆遴选等活动,支持企业开展质量管理小组、现场改进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鼓励企业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高质量在线监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加快以两化融合促进质量提升。引导企业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的全流程质量和品牌管理,建立完善质量、品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社会责任等管理体系。

2.开展自主品牌建设。大力实施“品牌+”工程,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品牌工程、品牌企业和百年老店。大力推广标杆企业和标杆区域在品牌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发挥优秀品牌在品牌建设、质量提升等方面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其他企业和区域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升品牌影响力。加大市长质量奖培育、评选和宣传工作力度,把市长质量奖打造成代表荥阳质量、荥阳品牌的名片。

3.加大自主品牌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知名自主品牌,讲好品牌故事,提高自主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鼓励企业参加国内举办的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设置自主品牌产品展销厅,扩大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专栏5:开展品牌服务提升行动

加强品牌培育

开展品牌宣传推广和满意度调查,建立荥阳品牌重要指标数据库,培育品牌建设专业人才。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建立完善品牌培育推广机制,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新增郑州市市长质量奖企业2家以上、荥阳市市长质量奖10家以上、国家、省质量标杆3个以上、“商鼎杯”“结构商鼎杯”“中州杯”等品牌8家以上。

健全品牌服务体系

鼓励品牌培育专业服务机构发展,为企业品牌创建提供咨询评估。支持地方中介和行业协会办好产品展览会、特色产业博览会、技能大赛等重大品牌活动,培育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展览展示机构。

支持品牌扩张

鼓励优势品牌企业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引进先进品牌管理人才和经营理念。支持品牌企业以参股、换股、并购等形式与国内外品牌企业合作,提高品牌发展能力。

做好品牌保护

积极开展品牌保护工作,为品牌企业提供品牌保护技术手段和维权打假等服务。鼓励品牌企业运用现代防伪溯源技术及手段,加大品牌保护力度,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信誉,保护品牌权益。

(三)实施标准引领战略

1.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健全标准化工作的体制机制,完善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和统筹推进、运行高效的标准化协调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调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建立标准与科技协同机制,形成技术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标准研制应用和产业转型升级一体化发展模式。

2.以标准引领“荥阳制造”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聚焦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优势产业,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将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

3.推动标准实施推广。加强强制性标准宣贯,确保食品安全、医药卫生、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等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的强制性标准严格执行。强化政府导向作用。加强标准在政策措施中的引用,应用标准开展宏观调控、转型升级、行业管理和质量监管。

4.落实企业标准化主体责任。全面推行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引导企业严格执行标准,把标准作为生产经营、提供服务和控制质量的依据和手段,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和生产经营效益,鼓励企业开展对标达标提升行动,对标国际标准提升产品质量。

5.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建立荥阳市标准化专家库,为实施标准化战略提供智力支撑;加强对标准化从业人员的培训,探索在企业建立标准化专员制度。

专栏6:构建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

完善农业农村标准体系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乡村治理完善农业农村标准体系。农业标准体系覆盖率达60%以上。

完善现代服务标准体系

围绕健康服务、养老服务、住宿餐饮等服务业领域完善现代服务标准体系。服务业标准体系覆盖率达80%以上。

完善政务服务标准体系

围绕优化政务环境、加强政府购买服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基层政务公开,完善与现代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适应的政府服务标准体系;围绕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覆盖率达80%以上。

健全生态保护标准体系

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健全生态保护标准体系。生态保护标准体系覆盖率达80%以上。

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创建

围绕荥阳市养老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做好国家养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

(四)实施质量提升工程

1.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针对消费品市场热点,加快研发、设计和制造,及时推出一批新产品。支持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推动产品供给向“产品+服务”转变、向中高端迈进。

2.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行动。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规模化农业经营企业全面实行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制度,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绿色食品、产品认证,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到2025年,新增绿色食品认证产品15个。持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创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通过科技研发、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突出做优面制品、做精油脂制品、做大乳制品、做强豆制品、做新果蔬制品,提升石榴、柿子、无花果、黄秋葵、艾草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重点支持中农华盛、方大农业、河阴情、汇川农业、乾诚榴业、新农村蔬菜、新农源、一品味特产、千尺塔柿子加工等企业做大做强。

3.实施装备制造业质量提升行动。引导地方、行业、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组织实施工艺优化和关键共性质量技术攻关行动,进一步推动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新材料等共性技术研究的质量提升,推动质量创新发展,使重点实物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国际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加快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提高产品性能,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打造以中车、明泰、中原利达等企业为龙头的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大力推进阀门、游乐设备、建筑机械、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建设,加快传统产业集聚转型发展。

4.提升原材料供给水平。加快推进荥阳市水泥、铝加工、化工材料、建筑材料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标准创新、科技创新提升原材料产品质量竞争力。

5.实施服务业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服务标杆引领计划,提升重点服务行业质量水平。深入开展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强化金融、物流、养老、文化等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完善服务认证体系。推进实施神秘顾客和社会监督员制度,健全服务质量社会监督平台。深入研究质量工作与服务贸易加快发展的切入点,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所亟需的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提升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力。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健康养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优化提升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生活性服务业。健全服务业信用信息归集、评价、共享、发布、合规应用制度。

6.实施工程质量提升行动。健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强化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监管,建设百年工程。聚焦社会民生,加强对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高质量建设和改造城市道路交通工程、供热供水设施、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和智能化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全面落实工程参建各方主体质量责任,强化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主体责任。加快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7.实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全面推行审批事项“一网通办”服务方式。充分利用郑州市政务服务平台、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各相关部门企业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应用,通过信息化手段满足部门业务办理和监管过程中的信息需求。真正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不断提升改革、方便企业“快入准营”的便利化效能。坚持做好全程电子化区域范围、主体类型、业务范围“三个全覆盖”。增设服务设备,开设专门的全程电子化辅导专区,积极打造便民利企的服务环境。

(五)提升质量发展支撑力

1.提升标准引领能力。强化标准化“助推、服务、示范、创新、基础”等功能,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助推经济转型发展、社会管理创新及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建设。推动金融、信息、医疗卫生等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公共管理、社会服务领域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实施,形成一批标准化示范项目。整合标准化资源,完善标准化公共服务功能。

2.提升计量保证能力。建立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能级提升与改造资金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安全防护、环境监测、贸易结算、医疗器械等计量器具强制检定能力。在全市分行业、分类别培育和开展工业计量标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引导企业完善计量测试体系。加大对超硬材料等荥阳市特色优势产业计量测试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鼓励国家级和省级计量、检测中心、产业计量测试技术机构等开展产业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提升荥阳市产业计量测试技术水平。推动建立健全能源计量体系、诚信计量体系,开展诚信计量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3.提升认证认可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制度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认证认可管理模式。大力提倡强制性认证,推动自愿性产品认证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培育和规范认证、检测市场,清除假认证、乱发证行为,加强对认证机构、实验室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坚决遏制不正当竞争和违规操作行为。

4.提升检验检测能力。推进技术机构资源整合,优化检验检测资源配置,建设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国家级质检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提升装备制造、新材料、汽车配件、服装、建材等产品以及涉及重点消费品、特种设备等公共安全产品的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加强工程质量检测体系和工程实体检测制度建设,为确保工程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持。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增加环境检测点位的覆盖面。建立健全科学、公正、权威的第三方检验检测体系,鼓励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技术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5.提升质量中介服务参与度。鼓励质量管理、检验检测、计量校准、合格评定、信用评价等社会中介组织建设,推动质量服务的市场化进程。加强对质量服务市场的监管与指导,培育质量服务品牌机构。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团体积极提供技术、标准、质量管理、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质量发展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反映企业及消费者的质量需求,依据市场规则建立自律性运行机制,进一步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专栏7: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工程

加强计量基础能力及创新能力建设

紧扣荥阳市产业的发展需求,建立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计量支撑体系。建立改造提升一批计量标准,推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升级换代,增加压力检定系统、温度检定系统、电子警察检定装置、光学检定系统等不少于3项计量检测项目,逐步完善制造业、公共服务业以及环境监测等领域的量传体系建设,夯实计量技术支撑能力。

引导企业完善计量测试体系,为企业质量提升提供计量保障。

大力开展能源计量审查工作,为全市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加强标准化基础能力建设

支持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各类标准制定修订,力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修订总量达20 项以上。争取1~2 个省(市级)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落户荥阳市。

在全市优势企业开展对标达标活动,争取10家企业产品质量标准达到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水平;制造业重点领域国家标准转化率达到90%。

充分发挥标准化示范区引领作用,创建国家级、省级标准化服务示范区不少于1个;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3家,全市企业综合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加强认证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围绕荥阳产业布局,大力推进国家级检测机构、省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检验检测认证支撑能力。推动国家建筑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新增国家级、省级检测机构、质检中心一个以上。

对照产业集聚地、开发区、园区、特色小镇等需求,培育1个以上计量服务、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等新兴质量服务业态,为制造业企业和各类科技园、孵化器、创客空间等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技术支持。

鼓励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和企业开展新型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鼓励开展绿色有机、物联网、交通装备等高端产品领域及服务认证。新增绿色有机、物联网、交通装备等高端产品领域及服务认证3家以上。

(六)激发质量创新活力

1.强化质量教育工程。加强中小学质量教育,建立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在中小学生中传授质量知识。广泛开展面向企业的质量教育培训,加强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推广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高企业全员质量意识和质量技能。开展“荥阳工匠”“荥阳市技术标兵”和“荥阳市技术能手”等劳动和技能竞赛。大力实施“黄河人才计划”,力争引进培育更多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为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撑。

2.强化质量激励措施。完善政府质量奖励制度,进一步扩大政府质量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将奖励范围向各领域及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延伸。宣传推广政府质量奖获奖组织和个人成功经验,建立一批政府质量奖示范组织。优先推荐质量奖获奖组织和个人争创“五一”劳动奖章,树立更多质量标杆,带动更多组织和个人重视质量、追求卓越。

3.强化质量数据化管理能力。整合全市信息资源、各业务类型的工作报告资源,建成荥阳市数据化管理服务平台,加强质量信息的采集、追踪、分析和处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实现信息化新技术在检测资源服务、风险监控、辅助决策、应急处置等业务上的应用,提高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升质量安全动态监管、质量风险预警、突发事件应对、质量信用管理的效能。

专栏8:质量数据化管理体系

建立质量数据共享平台

力争3年内建立质量数据共享平台,实现质量信息共享及实时监测,为缺陷产品召回、风险预警与应对、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质量状况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建设特种设备信息监管平台

力争3年内建设特种设备信息监管平台及远程控制系统,实现在线监管平台终端的对接,实现管理及维保情况远程监控全覆盖,有效提升监管效率和水平。

建立健全建设工程质量评价体系

结合信息化技术,完善工程质量的评价方法,不断提升建设工程质量的总体水平。

建立服务业质量评价体系

以服务标准为基础、服务过程为重点、质量改进为导向,基于顾客、品牌、安全、诚信、绩效等元素,研究能全面、客观反映服务质量水平的指标体系和统计分析方法,逐步建立健全服务行业的质量综合评价机制。

4.强化质量改进工程。通过加强技术改造、制度创新与管理升级,推进缺陷预防管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突破质量提升的关键性、基础性技术问题和质量管理难题,大幅提升质量设计、保证与服务能力,推动质量技术水平、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总体水平同步提高。在本市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重点企业中建立可靠性示范基地。深入开展现场管理质量改进对比活动和群众性质量改进活动,促进生产、服务一线质量提升。开展先进对标学习交流活动,引进消化吸收先进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推动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比照先进水平开展竞争性绩效对比,开展重点企业和产品的过程质量和管理绩效对比。

5.强化质量文化建设。积极倡导并践行荥阳市城市质量精神、“诚实守信”的市场质量文化、“追求卓越”的企业质量文化,逐步构建符合荥阳发展要求、体现荥阳城市特色的质量文化体系,努力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质量文化软实力。

(七)严格质量安全监管

1.严格市场准入退出,强化过程控制。严把准入关口。严格对依法需要取得许可证照或者需要经过强制认证的企业的准入审查。依据法定条件和要求,对其生产条件、检验手段、生产技术或工艺等进行严格把关。对涉及人身健康、财产安全及产业政策的行业和产品,严格按照许可条件,守牢准入门槛。凡不符合法定条件和要求的,坚决不予许可。

对已获得准入资质的企业,要重点加强实际运营绩效、安全、质量诚信等动态监控与考核。对不能持续满足许可条件和要求、整改后仍然达不到要求的企业,撤销相关许可。对存在违法行为的,坚决依法查处。

2.严格监督管理,加强风险防范。加强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完善质量安全问题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的风险管理工作机制。加强对质量安全的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加强对潜在性、普遍性质量安全问题的研究,提升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实施分级分类监管。结合生产许可、质量信用等级评价、风险管理等工作,创新质量监管方式,建立分类分级监管制度。针对不同类级的企业,实施激励、预警、惩戒、淘汰等分类监管,真正发挥分类分级监管的有效性。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推动企业加强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建设,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落实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逐步实现产品质量追溯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严格问责制度。对因企业违法违规造成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依法对违法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处罚和问责。对在重大质量安全事故中存在失职失责行为的监管部门,追究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相应的监管责任。严格关键质量岗位专业人员的资格管理,依法应取得相应资格而未取得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对已依法取得相应资格的从业人员,加强注册管理和继续教育。

3.开展质量专项整治行动,确保质量安全。以人民群众关注的质量焦点为导向,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加强质量监管,充分利用新技术、信息化手段和科学的方法,加大对产品质量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格对特种设备生产源头、使用环节和检验环节的监管,加快构建特种设备安全多元共治工作格局。

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积极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以农业投入品监管为重点,从生产、流通、使用的全程确保农业投入品的安全可靠。加强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不断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管制度,加强食用农产品和食品质量检测及追溯体系建设,完善食用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监管协调机制。坚决打击无证生产食品、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使用非食用物质生产食品等违法行为。

工程质量安全。进一步加强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监管,考虑项目类型的不同、参建单位的管理水平不齐等因素,对工程实行分类监管。进一步加大执法查处力度,通过加强培训等进一步提升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聚焦社会民生,加强对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加强对重点项目的服务和监管,落实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相关要求,确保工程质量安全总体受控。

流通市场安全。针对消费者反映集中的商品、服务消费热点问题,加强行政执法。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工作,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和商标保护机制。建立商品质量问题发现机制、应急处置机制,依法查处商业欺诈、商业贿赂、限制竞争等违法行为。加强对重点行业和新媒体、新领域广告的监测监管,将无证无照经营监管纳入城市信用体系。

4.维护消费权益,畅通投诉渠道。健全质量投诉处理机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质量投诉信息平台,充分发挥12345、12315等投诉热线的作用,畅通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渠道。积极推进质量仲裁检验和质量鉴定,有效调解和处理质量纠纷,化解社会矛盾。支持和鼓励消费者依法开展质量维权活动,更好地维护用户和消费者权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质量强市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应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制订落实本规划的年度行动计划,研究解决和协调处理重大质量问题,督促检查本规划贯彻实施情况。各乡镇(街道)、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将质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提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保障水平。

(二)完善配套政策

围绕质量强市工作,进一步完善促进质量提升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推动《荥阳市专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荥政文〔2020〕35号)等质量奖励政策的实施及落实。

(三)强化检查考核

建立和完善落实本规划的工作责任制,明确任务分工,对本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严格检查考核,将质量强市工作考核纳入荥阳市综合考评体系,认真组织实施,确保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五、“十四五”质量强市建设的重点推进项目及工作

(一)创建河南省质量强县示范县并验收通过,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按照郑州市“西美”的城市功能定位,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重要策源地和新的增长极。

(二)贯彻落实标准化发展纲要,大力开展“标准化+”行动,促进全域标准化深度发展,建成国家级养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国家级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实施标准化试点,标准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三)配合河南省、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创建荥阳电梯物联网监管平台并通过验收,推动电梯动态监管、实时监管、可追溯监管,提升我市特种设备监管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该文件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主办单位:荥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荥阳市索河路71号 邮编:450100